古时"快递小哥"奔走河西送信 他们有着同一个"名字"

  • 商洛在线
  • 2023-04-23 17:54:00
  • 来源:凤凰网

文物简介

1973年出土于肩水金关遗址(贝格曼编号A35),木简一枚,长6、宽1.2、厚0.3厘米,单行双面书,隶书,简下端残断,文句残缺,具体文意不明。此简有明确纪年,地节为西汉宣刘询年号,共行用4年(前69-66),次年(前65)改元康元年。本简中“地节五年”实即“元康元年”,这种纪年超长的现象在河西边塞较为常见。汉时每年年终前会以诏书的形式向全国颁布来年新历,包括朔闰、节气、伏腊。此外,还会以诏令形式颁行新年号,由于从长安至河西路途遥远,对于改年号这种临时性的诏令就存在不能及时到达边塞的情况。边塞官府就会继续沿用原年号进行公文写作。元康元年正月丙子朔(前65年2月11日),辛丑即正月二十六日(前65年3月7日),据此可知,简中记载的这份文书于正月丙子从某处发出后,至正月辛丑日传送至肩水金关共用时26天。现藏甘肃简牍博物馆。


(相关资料图)

阅“牍”延伸

为保证政令畅达,西汉政府制定了严格的邮书传递制度,并且以法律的形式加以确定。在出土的秦汉简牍中均有《行书律》一类关于邮书传递的法律条文,前者如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中记载的《行书律》,后者如湖北江陵张家山247号汉墓出土的《二年律令》(吕后二年,前186年)中有《行书律》。具体到河西边塞的邮书传递和考课的实录,在河西汉简亦有大量的记载。

从汉简记载来看,为保证官府文书上传下达,朝廷一方面在全国各地交通要道处设置驿置机构,形成遍布全国的邮驿路网;一方面配备车辆马匹和人员,保障驿置机构的有效运转。一般情况下,各区段内负责邮书传的人员都是较为固定的,他们的身份或是戍卒,因负责邮书传送而称为“邮卒”。如居延新简EPT51∶6记载“鸡后鸣九分,不侵邮卒建受吞远邮卒福”,意思是不侵部邮卒“建”从吞远部邮卒“福”那里接收了邮书,继续接力传送。除“邮卒”这一称谓外还有“邮人”,这种称谓在秦汉时期较为常见。如里耶秦简、张家山汉简和甘肃汉简中均可见此类称谓。邮人相当于专职邮递员,正如本期公号中所列举的简例“邮人同”一样。

驿使图 | 现藏甘肃省博物馆

这里的邮人“同”并非是一个具体的人,而是对一群送信邮人的统称。不仅专职送信的邮人可统称作“同”,在河西边塞负责送信的大量戍卒也可以统一称作“同”。我们可以在甘肃简牍里找到大量的相关简文例证,如下邮书课简:

(1)甲渠官亭次走行 戍卒同以來轉事

(2)甲渠官 韓猛印 三月十四日卒同以來

(3)甲渠官 印破 令史定 —正月甲辰門卒同以來

(4)南書一輩一封,張掖肩候詣肩水都尉府。●六月廿四日辛酉日蚤食時,沙頭亭長日食時二分,沙頭卒宣付騂馬卒同,受騂北卒音。

像这样的邮书课中称戍卒为“同”的记载有100多例,这些称“同”的传送邮书的戍卒分别在不同区域的驿置机构和不同部燧中服役,且前后时代相隔久远,凡此皆证明这些叫“同”的人不是重名,更不是同一个人。合理的推测是这可能是边塞对这群送信人约定俗成的一种称法。

我们认为邮书记录中不具列传送者名姓,一种可能是有些邮书的传送不涉及到邮书传递留迟、检封破损和丢失等的严格考核和处罚,故在登录时可以忽略送信者的信息。登录人者也没有必要询问送信人的名姓,于是统一称作“同”了。

想当年这群在居延边塞奔走的邮卒们来自天南地北,有名有姓。收发机构在登记时都懒得问一下他们姓名,给这群送信的邮卒统称为“卒同”,就是“送信的”,就像今天把同城快递业务员叫“跑腿”一样。他们就是叫“喂”的一群人。千年以后,我们感慨这群叫“同”的邮卒们,正是他们用穿着麻鞋的双脚丈量着河西这片苍茫大地。虽从不曾知晓他们的名和姓,但我们知道,他们点滴汗水曾浸润过这片古老的土地,保证了河西边境的安宁。

(甘肃简牍博物馆官方公众号)

标签:



推荐Mor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