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焦桐”树下,奏响乡村振兴新乐章 每日讯息

  • 商洛在线
  • 2023-05-12 17:28:31
  • 来源:农民日报

徐场村脱贫群众在家庭工坊内处理乐器用木材。 资料图

在河南兰考县焦裕禄干部学院正门前,一株高大粗壮的落叶乔木旁总是围满了前来瞻仰的人——这棵由焦裕禄亲手栽下的泡桐树,历经50多年风雨,早已华盖如云、参天高耸。顽强的生命力正如焦裕禄精神永驻,让人永远铭记那段他带领兰考人民防风固沙、同艰苦自然环境抗争的奋斗历程。

在兰考,泡桐树又被亲切地称作“焦桐”,是兰考人的精神图腾。如今,“焦桐”在兰考又有了新的际遇。“木质疏松、透音性强、共鸣度高,这可是‘会呼吸的木材’,制作民族乐器的上等材料呀!”在“90后”返乡创业青年杨冰眼里,老家的泡桐树不仅是防风固沙的利器,还是制作民族乐器的“不二之选”。“现在全国95%以上的民族乐器音板都来自兰考,我们做的古琴无论是音质还是外观都是行业顶级。”杨冰说。


【资料图】

在打赢脱贫攻坚战、迈向乡村振兴的奋进道路上,“焦桐”作为产业的原动力、致富的主抓手,让兰考逐渐成为驰名中外的中国民族乐器之乡,祖祖辈辈生活于此的农民在片片绿荫的庇护下,放下锄头,将命运再次和“焦桐”交织在一起,悉心拨动美好生活的琴弦。

近日,记者随国家乡村振兴局组织的“弘扬红旗渠精神,巩固脱贫成果、推进乡村振兴”主题采访活动走进兰考,探访泡桐树的“前世今生”,同时揭开中国民族乐器之乡的美丽面纱。

好乐器 兰考造

在人们熟稔的兰考历史中,“三害”是始终绕不过的苦难记忆,其中尤以风沙肆虐最为严重。为了挡风压沙,时任兰考县委书记的焦裕禄带领干部群众苦寻治沙之道,“广植泡桐”成了治沙的良方。从1963年春最初的50亩地开始,泡桐树在兰考生根发芽,为久居黄河盐碱地的群众筑起片片绿洲。

对绝大多数泡桐树而言,十几年为一个生长周期,成材后都要伐掉重新种植。于是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,兰考出现了一批木匠,他们就地取材,将大量泡桐板做成电线盒和风箱等制品运到江浙沪等地销售。

“上海一位制作板胡的老师傅,发现泡桐风箱拉出来的声音清脆悦耳,就一路找到了兰考。从那之后,兰考陆续成为上海几家乐器厂家的原材料供应商。”堌阳镇徐场村的徐文献是最早一批在兰考县开乐器厂的创业者,“村里人发现泡桐板做成乐器后价格成倍地翻,一块板子原本卖几块钱,可随便一把乐器就卖到了三四千块。”徐文献介绍。

这段机缘,让村里一些原本做风箱的木匠纷纷动了“改行”做乐器的心思。徐文献用卖泡桐板积累的第一桶金和东拼西凑来的5万元,把村里的牛棚改成厂房,购入设备,又花费2万元从上海聘请来一位专业技师,找来本地的一些老木匠具体操作。村里最早的乐器厂就这样办了起来。

如今,徐场村不少开办家庭作坊的村民都是在从徐家打工的过程中学会了“制器手艺”,徐场村更是成为远近闻名的乐器村,村里开了54家家庭作坊,产品远销海内外。徐场村党支部书记徐顺海说:“如今,人均年收入可达三四万元,你看,家家户户都盖起了小洋楼。”

“十几年前,我从邻村嫁过来时,徐场还是深度贫困村,村里的土路一到下雨就没法过人,房子破烂不堪,娘家人都反对这门婚事!”谈起过去的穷苦时光,村民郭爱玲仿佛在说别人的故事。

高技艺 助脱贫

2017年3月,河南省人民政府扶贫办宣布兰考县退出贫困县序列,兰考成为河南贫困退出机制建立后,首个“摘帽”的贫困县。

在这段波澜壮阔的脱贫史诗中,“乐器脱贫”成为兰考实践中的一抹亮色。徐场村49岁的徐会平就是通过制作民族乐器脱贫致富的典型。爱人是残疾人,父亲有基础病,还要养活两个孩子,家里常年仅靠徐会平一个人打工赚钱,家庭年收入只有几千元。

上世纪90年代,他在兰考县中州乐器厂打工学艺,2007年回村打工,由于爱钻研、能吃苦,尤其是他制作的琵琶,从品相到音色都是独一份的精湛,慢慢地,徐会平在高手扎堆的徐场村有了一席之地。2013年,他开始自己创业,从最初的代加工开始。

“兰考县是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,制琴的原材料存放一年以上才能使用,需要提前存货。2017年,镇里做担保,村里帮他申请到8万元无息贷款,用来购买和储备原材料。”徐顺海说。

有了村里提供的金融和销售渠道商支持,徐会平每年能卖出四百多把琵琶和阮,价位从一千元到一万多元不等。

在位于堌阳镇的兰考音乐小镇里,最近村民手里的订单多了起来。“近一个月,网上订单涨得特别快!”村民范慧敏精神头儿十足,和同事们正娴熟地摆弄着各种直播道具,为晚上的线上古筝授课做最后准备。

近年来,范慧敏借助自己从事互联网工作的经验,辞职回到家乡创业,帮助村民提高产品包装水平和打通网上销售渠道,让兰考乐器不但在生产端有活力,更在销售端发力,从根本上解决了兰考乐器木工师傅不懂产品包装和网络运营的问题,也为家乡乐器销售解决了后顾之忧。  

强品牌 大产业

今年60岁的周旭东专注琵琶制作工艺30多年。走进他创建的雯华乐器厂,占地7亩多的厂房共有4个车间。记者看到一把把琵琶做工精美、整齐排列,操作台前工人们忙着切割、打磨琵琶面板。

制作一把琵琶需要一百多道工序,对制作技艺要求很高。历经几十年的积累后,周旭东早已成为当地首屈一指的琵琶制作大师,被评为“河南省民间工艺大师”,其技艺也被认定为“兰考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琵琶制作技艺”。周旭东告诉记者,现在每年最重要的事,就是到国内外各地参加各类乐器展销会,不仅是推介自家品牌,更重要的是传递兰考的焦桐文化和琵琶文化。“现在每年我要卖出去1600多把琵琶、阮和柳琴到全国各地。”他说。

和他类似的还有徐场村“善斫琴社”的创始人徐冰。几年前,为了加强琴文化的传播,把琴友们联合起来,徐冰在当地创立了善斫琴社,“就是希望有一个大家一起弹琴品茶、谈古论今、互通有无的地方,从而更好地推广中华古琴文化。”只要一聊起古琴的事,徐冰就打开了话匣子,“家里做斫琴几十年了,父亲、弟弟都从事乐器制作行业,弟弟和弟媳一个弹古琴、一个弹古筝,也是因琴结缘走到了一起,他们现在经常到全国各地去演出,是我们家的骄傲。”

为了打造县域乐器品牌,2018年3月,由兰考县政府投资打造的兰考焦桐乐器股份有限公司成立,专门生产古琴、古筝,旨在打造“焦桐”“一棵树”等品牌,传承优秀传统制作工艺,推广兰考民族乐器拳头品牌。不久前,就连奥地利维也纳金色大厅里,也响起过由兰考桐木乐器奏响的华美乐章。

提起堌阳镇的乐器企业,堌阳镇镇长蔡普光很是自豪,“为实现民族乐器‘产业+旅游+文化’融合发展的目标,我们计划投资8.1亿元建设音乐小镇项目,一期、二期已经建成,三期马上开始。以后,一把琴从设计、制作、批量生产,到展示、销售、物流、演艺、培训等产业形态,在这个小镇里都能实现。”蔡普光说。

目前,兰考共有乐器生产及配套企业219家,规模以上企业19家,主要生产古筝、古琴、琵琶、阮等20多个品种,以及音板、琴桌琴凳等配套产品,年产销各种民族乐器70万台,年产值30亿元,带动就业1.8万余人。

标签:



推荐Mor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