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本探测器能降落小行星但不能降落月球 登月难在哪?

  • 商洛在线
  • 2023-04-29 13:54:09
  • 来源:ispace官网

历时4个半月抵达月球附近的日本私营航天企业ispace研发的“白兔-R”1号(“HAKUTO-R”)着陆器在即将降落在月球表面时失去联系,公司宣布“白兔-R”1号任务失败,探测器坠毁。


(相关资料图)

“白兔-R”1号登月舱来源:ispace官网

4月27日,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登录日本ispace公司官网发现,该公司成立的主要目标的第一步是“在月球找到水”,并为此制定了一系列计划。

公司首席执行官袴田武史曾表示“各国政府承担了太空任务的风险,这将导致航天工业发展缓慢,相比之下像我们这样的初创企业更愿意承担风险。”日本共同社称,此次“白兔-R”1号任务登月舱若能成功登月,将是日本政府和民间企业零的突破,也会成为全球首个登月的民间企业。

“白兔-R”1号并非是日本首个登月失败的探测器。此前日本官方、印度、以色列等国家发射的探月飞行器也均未能完成任务。据了解,登陆月球过程存在轨道设计、通信、着陆等诸多难点,民间企业想要登月并非易事。

着陆前通信中断 公司目标“月球找水”

据了解,“白兔-R”1号任务登月舱高2.3米,长2.6米,重340千克,于2022年12月11日搭乘猎鹰9号火箭于美国卡纳维拉尔角空军基地发射,历时约4个半月的航行抵达月球附近。

4月26日,ispace发文称登月舱当天凌晨朝着月球表面下降,但着陆前通信中断,无法确认着陆信息。因此,该公司认为通信无望恢复,未实现着陆。目前正在调查着陆器的失联原因,并表示将继续努力寻找失联着陆器的位置。

ispace首席执行官袴田武史说:“我们与登月舱失联了,所以不得不认为此次登月任务无法完成。但事实上直到接触月球表面前的最后时刻都连续维持着通信,我们的工程师将会继续对该情况进行调查。”

根据ispace官网,该公司于2010年成立,截至去年年底共有总资产121.66亿日元,截至2022年10月共有员工214名。业务包括“对太空相关产业的市场支持”“月面资料测量与销售”“月球环绕与登录载荷研发”“高频月球运输”等,该公司已把业务目标牢牢与月球“绑定”。

袴田武史在公司简介中写道,“通过使地球和月球成为一个系统,以太空基础设施为核心的新经济将支持人类生活,使可持续性成为现实。这个结果是我们的最终目标,而在月球上寻找水是实现这一目标的第一步。”

值得注意的是,ispace在简介中已经承认了高风险,“到目前为止,各国政府已经承担了太空开发的任务和风险,任何挫折都会反映在政府身上。我们认为目前的航天系统将导致航天工业增长放缓。像我们这样的初创企业往往更愿意承担风险,所以潜力更大,取得成果也会更快。”

小行星难度不在一个级别

需要注意的是,此前日本探测器“隼鸟2号”曾在飞行6年后成功抵达小行星“龙宫”并将其上面的物质样本带回了地球。此后,科学家在“龙宫”物质样本中检测出了碳酸水,获得了高度肯定。

那么,与探测小行星相比,探月存在哪些难点呢?

根据公开资料,探月工程存在多项技术难点,包括轨道设计、飞行程序控制、卫星环境适应设计、远距离测控与通信、着陆技术等等难题,这些难题一项不解决就可能导致探月失败,因此各国发射的探月飞行器任务失败率极大。

与小行星相比,探月在难度上根本“不是一个级别”。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月球有更大的体积和质量,因此引力成了探测器降落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。而相比之下,“龙宫”的直径只有约1千米,探测器降落到“龙宫”表面时不用过多考虑引力的影响。

事实上,此次“白兔-R”1号任务的数据就显示该探测器“登月舱的燃料几乎用尽,下降速度骤升。”据称,机体已撞击月球表面的可能性较高。

有航空航天界人士向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分析称,根据上述信息,有可能是在着陆环节出了问题,“探测器的速度如果过小,就无法进入月球表面,速度如果过大,就会由软着陆变为硬着陆,甚至坠毁。而上述难题在探测‘龙宫’时几乎不存在。”

贝壳财经记者梳理发现,日本对探月始终兴趣不减,截至目前尝试均以失败告终。早在2007年9月14日,日本就发射了月亮女神探测器;2022年11月16日,日本首个计划在月球表面着陆的超小型探测器“好客”搭乘美国登月火箭“太空发射系统”升空,但仅在一天之后就发现其与地面通信不稳定,2022年11月22日,日本航天局表示,“好客”在与火箭分离后姿态异常,太阳能电池板无法正常工作,多次尝试修正都未起效,登月计划最终以失败告终。

记者联系邮箱:luoyidan@xjbnews.com

编辑 徐超

校对 卢茜

标签:



推荐More